搭便車
Mindset,  Travel,  恐懼挑戰,  搭便車

【恐懼挑戰】|《搭便車》教會我的十件事:從A到B的非線性抵達。

什麼是恐懼挑戰?

恐懼挑戰緣起於2020年底,當初參與了一則茶室的歲末計畫,在12月嘗試3-5件不敢或從未嘗試的事;茁壯於2021年,延伸&擴大了整個規模,從單月計畫變成一整年的嘗試 —— 每個月完成一件畏懼或想挑戰的事;成熟於2022年,給每個月的自己一件新穎有趣又不失挑戰的事,為日復一日的生活激起一些漣漪。

分享的初衷只是希望提供一些關於這件事的想法,或許能從中找到動力或賦予你一些嘗試的勇氣。

跨出舒適圈之所以重要,或許是因為煩悶的生活需要刺激,直面恐懼也能增加自信,不管做得到做不到,鼓起勇氣嘗試便值得驕傲,過程永遠比結果來得重要。

「學習假裝勇敢,在假裝勇敢的過程裡面,試著學習勇敢。只要有一點點的勇氣就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由衷期待每個人都能跨出一小步去碰觸看看外邊的世界,或許會不知不覺地發現,自己也走了那麼長的距離 —— 「舒適圈是這樣被打破的、自信也是這樣緩慢地扎根、茁壯而成的。」

2021年2月,嘗試期待已久的旅行方式—— 搭便車,雖然曾經試過在東部沿海與太魯閣內搭便車,卻沒有縣市跨縣市過,剛好那時想參加花蓮的無肉市集,就藉此順理成章地進行了!整趟旅程很有意思,也在過程中體會到一些什麼,分享給大家。

旅程中的每場相遇是單程車票買不到的人生故事。



一點點,都是前進。



想靠搭便車直接從台北到花蓮,是不太可能的,不過可以從台北到礁溪、礁溪到宜蘭、宜蘭到蘇澳、蘇澳到花蓮,每前進一點,都離目的地更近一些。



比起快速抵達目的地,更喜歡沿途的美好相遇。



「為什麼要搭便車?」

除了它是我的二月挑戰外,也因為有時候過程中能獲得的比結果更多,我喜歡與不同的人接觸、相處、交流、對話的每分每秒。



路,在嘴巴上。



只要願意開口,都有機會得到答案,當有車願意停下,僅需要一句「你要去哪裡?」,就有機會開啟一段緣分、一趟旅程、一些回憶。



關係是聊出來的。



搭便車與其他交通方式不同在於重交流與互動,但有時候會遇到人家願意讓你上車,卻不一定想跟你聊天,這時候開口的拿捏就很重要,如何在短時間讓一個願意讓你上車的陌生人了解自己,以及能否有共同話題或聊天是否得以持續,在在考驗的是觀察能力跟說話的方式。



永遠比你以為的更勇敢。



每當遇到別人說「哇!你自己搭便車好勇敢」或是「哇!你剃光頭好勇敢」,我都覺得有些尷尬,因為對我來說做這些事情並不是件需要「勇氣」的事,即使可能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不過或許我們都比自己以為的更有膽量一些,只是還沒有發現而已。



面帶微笑,好事成雙。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個愛笑的人,嘴角上揚對我來說有點辛苦,平時都面無表情居多(但常常被誤以為在生氣),然而在招便車的過程中必須表達出「善意」,而最直接的就是「笑容」,笑著笑著,就發現其實沒那麼困難,也因此收穫不少善意,有阿伯請我吃一盒滷肉飯(雖然後來我轉送給下一個載我的司機大哥了)、有大哥送我瓶裝水、還有好多看到我在招便車路過幫我加油的人們。



每一個選擇都導向不同的結果。



搭便車的樂趣在於,永遠不知道下一站在哪、下一輛車是誰,每一個上與不上車都有不同的路線跟旅程,並且不可逆,同人生一般。



相信直覺,相信自己。



我很依賴直覺,但直覺同時需要經過訓練,因為我有出國打工換宿兩個月跟其他的旅遊經驗,因此對於人的行為跟舉止也比較敏銳,在對方搖下車窗與自己對話的短暫幾秒鐘就能感受出這輛車是否能搭、眼前的這個人是否和善!這趟旅程中有遇到一輛廂型車,開車的大叔讓我感覺怪怪的,後來便回絕了乘車邀約。(還是要注意自身安全!)



招便車是一段自我推銷的旅程。



拿著手寫的招便車看板、揹著登山大背包,在路旁苦苦等待,除了拿出迷人的微笑與駕駛座眼神交流,還能做些什麼提高車子願意停下來的機率?



保持善良,隨遇而安。

我相信吸引力法則,保有一顆良善的心,所有的相遇都有意義,勇於擁抱未知,相信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會發現,生活真的處處充滿美好。

最後

經過那次的旅行經驗後,每次獨旅都將搭便車作為首選的移動方式,儘管等待的時間長、揹著大登山包很累人,都不足以澆熄我對萍水相逢的嚮往,暗暗給了自己另一個目標:我之後要搭便車環島!

你還可以在哪裡找到我?

我是Bast 吉,一名患有垃圾恐懼、塑膠焦慮,熱衷減量物品、自備容器、大啖蔬食的光頭女子,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請不要吝嗇地留言、分享出去,也可以點擊下方的拍手,鼓勵我繼續創作;或是私訊我的IG,期待收到你的來訊 ♡

追蹤我的IG 減法生活 ☜

留下一個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