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
Mindset,  書籍

《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隻身前往印度找尋瑜伽之於自己的真諦。

任職媒體新聞業13年後離開,獨身前往印度瑞詩凱詩參加瑜伽師資培訓的資深新聞人黃惠如在異國生活中找回丟失的自己,也從中練習瑜伽的真諦。

「你們來到瑞詩凱詩,不是為了成為瑜伽老師,而是成為你自己。瑜伽改變了我,希望也改變你。」

以脈輪為線,織起整趟經歷,一路從海底輪到頂輪,是踏踏實實地新生,重新發現自己身體的其他可能,在動與靜中、呼與吸間、日出與日落時,穩定地與內在連結,去探索、去深入挖掘,去成為想要成為的改變。

「瑜伽不是健身(work-out),而是引入(work-in)。」

這句話包含著英文中的雙關之意,讓我在看到的剎那秒懂核心、動容不已,餘韻遲遲沒有散去。引入不只是將所學帶入身體,更是將覺知與覺察帶入心裡,再在生活中落實、接地,瑜伽之於每個人的意義或許都不一樣,卻同樣能在緩和停駐、漫長延伸或順暢移動中,找到平靜。

「每天和太陽同步,是一種恩賜。」

天地萬物皆脫離不了太陽的存在,而瑜伽中的拜日式也是如此,它是一種與太陽連結的體式。能夠如古人常說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太陽同步生活,對現今的人們來說可能並不容易,然唯有體會過,才有機會領略與自然同頻的美好。

「每天謙卑地站上瑜伽墊。」

自從看完書之後,每天雖然沒有日出時就跟著醒來,不過也都約莫六點半七點左右踏上瑜伽墊,打開近期非常喜歡的YouTube 頻道《Yoga with Jade》,跟著 Jade 老師溫柔的聲音,細細體會每一個體式的動作細節,在呼吸中感受靜謐。

瑜伽士為了進入最深層且出神的神聖狀態,他們會選擇暴露在野生動物的威脅進入山中生活、與世隔絕,以此觸及最內在的真我,也因為他們沒有名字(no name),所以會被敬稱為苦行僧人(babaji),而作者所處的瑜伽學校中,也有一位皮膚黝黑、笑口常開,包辦學員大小事的人被稱呼為無名(no name),他並非認為自己是瑜伽士,只不過他維持著如瑜伽士一般的生活——規律練習、盡可能簡單、節制不外出吃東西等等。

這讓我想起《原子習慣》中的「身份認同」也是同樣道理,不是你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而是你已經是什麼樣子的人。打個比方,不是你想變瘦,而是你已經是瘦子了,那麼就可以思考——瘦子會怎麼吃飯、怎麼維持體態,乃至於生活呢?相信這麼一來,對於變瘦這個問題絕對會有截然不同的感覺與看法。

「每個人都能讓複雜變單純。」

有次,課程上老師要大家分享自己的家庭,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肯定不是每一個回答都幸福、令人滿意,而後老師讓每一位同學手上握著同一條紅色絲線的一端,在隨意走動的情況下將彼此纏繞在一起,絲線相互交錯,產生一個巨型且複雜的網,意味著家庭成員間彼此的關係與狀態,最後老師說「現在,我們可以怎麼做來設法讓一切恢復原狀?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將網解開?」,於是,有人提議誰先喬個角度、轉個身,誰不要移動等,所有人都努力針對這個糾結的局面,提供能夠還原的方法,合力解開。

整段過程也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正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混亂往往與自身的狀態息息相關,唯有穩定好自己,才有餘裕面對棘手的難題,同時也道出能夠化繁為簡、化險為夷的往往只有自己

最有趣的是,瑜伽學校學習的不只是體式或呼吸,甚至還包含飲食與料理,其中一張照片旁寫著「飲食就是在創造未來的自己」,讓我為之震驚,怎麼沒想過這件事情?吃下肚的東西經過消化,成為身體所需的養分,提供給器官、細胞生長,不正如它所說是在創造未來的自己嗎?如此一來,每一口選擇吞下肚的東西,是不是更應該仔細挑選、斟酌嚥下了呢?

生命不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你並不是在發現你自己,而是再重新創造你自己,所以別再汲汲營營發現「你是誰」,而是汲汲於決定「你想做誰」。

書中引用了《與神對話》中的這段,也讓我心有戚戚,與其尋找一個看不到也摸不著的模樣,不妨直接重新塑造它,按自己所想。

圖|Myself
圖|Myself
圖|Myself
圖|Myself
圖|Myself

總結

闔上書後,我彷彿一起經歷了整趟旅程,想系統性的學習瑜伽的慾望跟著在心中發酵,有別於看著網路上垂手可得的教學影片,而是扎扎實實地身處它的發源地,在極其簡單純樸、沒有外界紛擾的環境中,好好體會呼吸的奧秘、生活的純淨。

圖|Google

留下一個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