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
Mindset,  書籍

《我可能錯了》當生命的颶風來襲,該如何坦然看待與允許?17年的僧侶經歷讓他擁有強大的內心,去應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近期朋友圈的話題離不開《我可能錯了》,迫使我儘快閱讀、一探究竟,每個人都給予一致好評,讓人不禁好奇,這本書究竟有什麼魔力⋯。

薄薄一本,卻承載了作者的一生,體現了為人的寬廣與厚度、承接了生命的重與輕,看似不起眼、甚至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書名,唯有翻開扉頁才有機會一探語句背後的秘密。

從右至左數來第三位為作者比約恩。

在事業即將飛黃騰達的26歲決定隱身山林、成為僧侶,披著長袍、剃掉髮絲、忽視世俗的眼光,順著內心的想望,回歸單純、簡樸的生活狀態,記錄下寺院中的17年時光,而後離開佔據生命1/3的居所,還俗回到社會,卻面臨憂鬱病症、漸凍症等心智與身體上的限制,最終怎麼視困難為體驗、活出不受限制的每一天。

𓇡 延伸閱讀:【恐懼挑戰】|《高空彈跳》一躍而下,重新定義活著的重量。
𓇡 延伸閱讀:《雜感》當直面死亡時,才明白的那些事。

《我可能錯了》一書裡沒有難以理解的文字、畫蛇添足的故事、艱深難懂的專業術語,只有發人深省的經歷、質樸卻撼動人心的段落跟無數次的自我剖析,長期的僧侶生活給予一個人面對不可控與無法掌握生命的沒關係,也成了真正活在當下的底氣。

還俗後所發生的一切,更是堪比八點檔連續劇,如何重新適應這個與寺院截然不同的社會、如何面對中高齡卻毫無工作經歷的失業、如何與肌力逐漸喪失的身體共處、如何拯救跌落憂鬱中的自己,皆是考驗,考驗心智的忠堅、考驗思緒的轉寰與敏捷。

其中,在這個過程裡,不變的是持續關照思緒的練習、旁觀呼吸的嘗試給予他空間與距離,去切割開念頭與自己。

書中那些關於念頭的段落是這麼說的——

▍我有著念頭,可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念頭本身當然不構成問題,自動、漫不經心地判別每一個念頭才是大問題,未經訓練的大腦經常覺得自己的念頭和身份緊密相關。

▍我們的痛苦就在自己的念頭中產生;念頭就是痛苦生存和壯大的地方。只要我們允許它這樣下去。

▍每當放開對於願望的執著,他們似乎就更容易實現。

▍要擺脫那些讓我們受傷、感覺委屈、無用、孤獨、恐懼、悲傷和憤怒的念頭,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掉,就算它們是對的。當然,說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但有一點很重要: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而又該如何信任生命之流呢?

▍請盡量多鬆開你的拳頭。

別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希望你在生活中能少了一點握拳、多一點鬆手,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多一些「順其自然」。

    我們不必活在總是為了事情不如己意而焦慮不安的日子中,我們不需要讓自己變得這麼委屈。

我們可以選擇,是想扼殺生活,還是擁抱它?

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

𓇡 延伸閱讀:山隱丘的療癒師/周志建寫下比約恩書籍以外的餘生
𓇡 延伸閱讀:‘I’ll be gone by February’: the extraordinary life of the monk who wanted to end it his way(作者比約恩生前的最後一篇採訪)

總結

或許,我們都錯了,錯在認為生活應該按自己的方式長成想要的模樣、錯在浪費時間擔憂還沒發生的事、錯在從未費心專注眼下所擁有的、錯在奔波之中遺忘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那些事,願這本書能成為一帖提醒,提醒我們打開眼睛、活在一次次的吸氣與吐氣裡。

圖|Google

留下一個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